西安晚报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原创也谈人的取名 [复制链接]

1#

原题/也谈人的取名文/薛文德

过去农村人给孩子取名,是很随便随意的,这与当时的生活环境有关。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人们吃穿难以保障,取名大都与吃有关,什么“有粮”“分粮”“满仓”之类,而叫“红兵”,“卫红”,“小将”之类的,明显带有文革色彩,也肯定是六零后至七零前出生的,至于叫“猫蛋”,“狗蛋”,“牛蛋”之类的,一方面是父母文化有限,另一方面是妮爱和故意贱取为了好养活罢了。早年前我在省城打工,有一工友家里兄弟三个,老大叫“杠子”,他叫“撑柱”,有人便问老三何名,我当时猜想应该叫“撑美”吧,结果真还就叫了这个名。村里一多兄弟之家,父母给孩子起名,以房上所用木头的名称排序,听起来还蛮有水平,有些人以当时社会的历史事件给孩子命名如“卫星”,“奥运”之类,林林总总,五花八门,一方面显示了老百姓的聪明才智,一方面又说明名字无非人的代号,不必细考和费神伤脑的随意性。随着社会文化的发展,人们对孩子取名有了讲究,当然过去家族按辈份排序,有固定字做为名字也很有讲究,如今孩子少了,取名须有一定的含义和文化水准,是当父母的心愿,于是便有了专职的取名机构和人士,其实大可不必,不过人有意识的自由,孩子取名讲求生辰八字,请专业人士命名之类倒也无可厚非,但在广大农村,孩子取名沿袭祖辈做法仍是主要方式,“羊娃”,“狗娃”,“免娃”之类是叫得少了,追求一种高层次文化内涵的意识已成为取名的主流思想。有人以影视明星的名字作为儿女名字,有人以文化名人仿之,也有在古诗词中搜句拼名字的等等,都是为了紧跟时代潮流,有一个高雅好听好记更有内涵的名字,这一切都充分说明了人们在物质充裕之后,精神追求方面也上了一个层面,与时代进步合拍合辙。名字伴随一个人的终生,有人主张“活着不折腾,死了没名声”,有人却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默默奉献了一生,无论干什么工作,我们都要对得起人民,对得住良心,有人叫了一个刚帮硬正的名字,却干了些见不得人的勾当,(比如最近被绳之以法的几位地方高官)最终被人民唾骂,被法律所不允,有人叫了个很普通很平实的名字,却一心为人民谋福利,为民族谋发展,正如诗人臧克家那首有名的诗《有的人》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但却活着,……有的人把名字刻入石头,想“不朽”有的人,情愿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把名字刻入石头的,名字被尸首烂的更早只要春风吹到的地方到处都有青青的野草……关于作者

作者档案:

薛文德,兴平南市镇人,年开始发表作品,先后在《西安晚报》,《陕西日报》《辽宁青年》《渭水》杂志,《中国建设报》《咸阳曰报》等全国各地报刊发表诗文一百余首(篇),为《泾渭文苑》原创平台签约作者。先后获各种文学奖励十二次,作品入选《陕西农民诗歌六十年》,系陕西农民诗歌学会会员、理事,兴平作协会员,喜欢唱歌和旅游,兼做婚庆。现在陕北一煤矿公司餐厅打工。

文章中部分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声明:文中观点仅代表作者立场,文责自负,和本平台无关

?欢迎分享到朋友圈或点击右下角在看?

醉美新兴平

感谢您对原创劳动的尊重与支持!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