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更好地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所蕴含的深刻内涵和学习弘扬工匠精神,帮助和引导青年学生投身基层,充分感受乡村振兴给家乡带来的变化,年8月19日,西安交通大学城市学院赴江苏连云港“赓续红色精神·‘艺’心筑梦未来”暑期社会实践团与南京中医药大学“三下乡”暑期社会实践团共赴江苏省连云港市海州区花果山小村茶场开展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实践队全体成员实地调研参观并学习了花果山云雾茶的制作过程,开展了一场有关花果山云雾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学习讨论热潮。
(图为非遗传承人张义香老师向大家介绍云雾茶历史通讯员司安宸齐)
花果山岭云雾茶,漫山翠绿遍山坡。连云港市非遗名录云雾茶技艺生产性保护基地传承人张义香老师带领实践团成员参观花果山小村茶场历史纪念展馆,她也向大家讲述了许多有关云雾茶的故事,比如云雾茶与吕洞宾的历史渊源,唐僧家世与小村的“爱恨情仇”,万毅、谷牧等老一辈革命家对云雾茶的爱不释手等等,曾几何时,这些故事就像一幅幅电影一样在成员们脑海中上演,小村茶场继承了花果山云雾茶的历史文化底蕴,也肩负起再续辉煌的历史使命。
(图文实践团成员认真听老师讲解通讯员司安宸齐)
采茶,看似轻巧浪漫的劳动形式,其中却蕴藏着中国劳动人民的朴素情感与传统文化的奥秘。其重点手法“一芽一叶”更是彰显中国这一茶文化大国的劳动人民那无穷的智慧。张老师为了让实践团切身体会采茶之奥秘,让成员们戴上帽子,背起小娄,去茶田内采集云雾茶。
(图为张老师向实践团成员展示采摘成果通讯员司安宸齐)
茶田里,张老师的影子轻轻落在茶叶上,茶田清冽的香气萦绕在实践团成员的鼻尖。她向成员们讲解采集茶叶的手法及要点,并引导大家将手靠近茶叶,进一步感受阳光下茶叶的独特韵味。
一片茶叶被轻轻摘下,张老师捏住茶梗向实践团的成员们展示,叶的边缘在阳光下泛着光泽,形似眉,叶如剪,清彻浅碧、略透粉黄,润绿显毫,嫩芽隐露。实践团亦根据张老师所教,采集了那生于“四季好花常开,八节鲜果不绝”的花果山中秀丽的云雾茶。
(图为张老师向实践团成员展示制茶机器通讯员司安宸齐)
常言道:“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茶作为仅次于饮用水的第二大饮品,它的品质十分重要。除开茶叶本身的品质,最重要因素的就是制茶工序了。成员们跟随老师来到制茶车间进行参观学习。工作间里到处都弥漫着茶叶的芬芳,采摘下来的茶叶经过了炒青、揉捻、晒青、过筛、烘干等多道工序后的积淀,所以制作出来的云雾茶才如此精美。制作完成后的茶叶形似松针,香醇的气味被锁住在它的身躯里,只等冲泡后缓缓舒展,释放它独特的魅力。
(图为张老师与实践团成员一起探讨非遗传承问题通讯员司安宸齐)
张义香老师邀请实践团的成员一起品茗。云雾茶口感滋味鲜浓,冲泡后透出粉黄的色泽,条束舒展,如枝头新叶,阴阳向背,碧翠扁平,香高持久。饮后齿颊留香,含英咀华。
煦风吹拂,绿坡如毯。片片茶田漫山岭,诉说着代代采茶人的辛勤劳作。小村茶场的形成,也是连云港人用智慧与汗水堆砌出来的。为了让实践团的成员更全面的了解非物质文化云雾茶技艺和小村茶场的历史,张义香老师也播放了关于小村茶场建造过程的影片。经过烧山、封山、开荒、种茶,小村茶场的雏形由此奠基。劳动使荒凉的山丘变得多彩,更加推动了当地农民的多样化生产和收入。
(图为在小村茶厂门口合照通讯员司安宸齐)